《抓娃娃》与《迎风的青春》,不同的时代,相似的教育

《抓娃娃》的票房在2024暑期档断档式第一,如果把暑期档电影当作一次考试,《抓娃娃》第一名满分,第二名《默杀》的分数还远不能及格。

有许多人对《抓娃娃》的高票房痛心疾首,感觉这种电影火了,会毁了中国电影,甚至有某大导演称之为文化的悲哀。

这《抓娃娃》简直就是一颗大毒草,应该立即封杀,所有的演职人员,应该被抓起来判刑,看过的人应该对着祖先的牌位忏悔。

我就服了,人家如果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竞争,没必要这样愤怒啊,况且这部作品,有它的正面意义。

一部好的文艺作品,首先要有人看,才有意义,如果说某人拍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,但没人喜欢看,有意义吗?

其次,有意义的文艺作品,不能刻意地去讲道理,那样还不如去听老学究讲课,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人,才能算作好作品。

《抓娃娃》这部电影除了搞笑之外,其实包含着很正能量的道理: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
家里如果有青春期的孩子,就知道教育孩子有多难了,其实真的想教育好孩子,许多时候要先教育好家长。

本人老婆经常跟上初三的儿子吵架,她感觉儿子就是不听他的,她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,怎么就是故意跟她作对呢?

她是做汽车行业的,认为这行有前途,就劝小孩将来一定要学汽车行业,吧啦吧啦吧啦讲一大堆,小孩听着就烦了,就怼她。

我曾经也劝她,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,她立马就怒了,惹不起儿子还惹不起我了,我也没招了。

自从看完《抓娃娃》,她这个死硬分子一下子就改变了想法,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,我不禁感叹,文艺作品有时候还真有用。

每当她无意中又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时,我也不用跟她多讲,只问一句:你还记得《抓娃娃》吗?她就不讲话了。

《抓娃娃》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方法,甚至雇佣了整条街的人一起装穷来教育孩子,让孩子不能偏离方向,完全按照自己要求的轨道发展。

然而人算不如天算,小儿子马继业最终走上了和他们要求的完全不同的道路,放弃了上名校的工商管理,而是上了体育大学。

作为已经养废了的大儿子马大俊,通过自己的努力,登上了珠穆朗玛峰。

很侥幸,这两个孩子虽然不算成功,但都走上了自己梦想的道路,当然了,这只是个侥幸而已。

三十集的《迎风的青春》的待遇与《抓娃娃》类似,看得人不少,骂得人也不少,评分在可怜的6分徘徊。

但同样的,这部剧有其正面的意义,剧中不止一些青春时期的蝇营狗苟,还包含着这样的道理:要尊重孩子的梦想,要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剧情主要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一群高中生的故事,有趣的是,这群高中生刚好是《抓娃娃》中马继业的父亲——马成钢的那一代人。

在这部剧的结尾,除过意外去世的李肆,所有的孩子似乎都过上了他们希望的生活,这个年代的家长,似乎没人干涉小孩子的梦想。

其实也不是那些家长思想开明,而是那个时代大多家长的文化较低,没能力干涉,并且那个时代能上大学就是好的,还要什么自行车啊。

比较有文化的是医生程鹏飞家,程鹏飞是个博览群书之人,文化已经高到了一个层次,他非但没干涉孩子的梦想,甚至还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在他儿子说湖水是红色时,他还查找资料帮儿子证明。

剧中的老师高飞扬,是个白月光般的存在,他鼓励孩子要做好自己,不能人云亦云、随波逐流,要用自己的方式生活。

在家长会上,这个高飞扬老师告诉家长:不要重视成绩,成功和成长不一样,要重视孩子的成长。

如果在现在这个时代,老师在高二的家长会上不讲学习,而只是灌什么迷魂鸡汤,那这个老师就该被送进精神病院了。

但是在那个时代,能考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,学习没那么卷,人们还比较单纯,这样的话竟然得到了所有家长的认可。

总结一下:教育孩子,要先教育好家长,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,而是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梦想,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