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张雪门行为课程摘要】
从行动中所得的知识,才是真实的知识;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,才是真实的问题;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,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。科学教育应该尽量让儿童多想多做。即使教师明明知道儿童这样做会做错的,也先不要告诉他们,让他们自己体验出错误的原因,让他们自己改进。
影子的微妙变化隐藏着许多秘密,慈溪市浒山街道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阅读科学绘本时发现,一天之中影子因为太阳位置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变化,古人因此制作了日晷来计时。
日晷到底是怎么计时的?带着这份好奇,探索就开始了。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调查日晷,到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观察影子变化,并利用身边废旧材料制作小型日晷模型,在游戏中成为一个个小“科学家”。
孩子们在玩皮影戏游戏,探索光影的秘密。记者 张培坚 摄
自己动手做日晷
孩子们在科学项目化游戏中探究
首先,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,孩子们对日晷进行了调查了解,观察认识它的构造和计时方式,同时了解一天之中太阳的变化方式,对日晷有了初步认识。
然后,孩子们开始马不停蹄收集材料,想要自己制作一个日晷,大家从遮挡物、场地、记录方式、记录时间、固定方式这5个方面进行了讨论。
用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日晷模型呢?孩子们挖掘身边材料,用吸管、牙膏、石头、粉笔等制作了日晷1.0版本并进行实验、观察。他们发现,一天之中太阳光照的位置是不同的,而且和影子的方向相反,而且,一天之中同一个位置,物体的影子有长有短,中午的时候最短,通过影子的长短可以初步判断时间。
孩子们在室内制作日晷模型。记者 张培坚 摄
可是,怎么知道具体时间呢?为了更好地观察,孩子们又进行了日晷2.0版的改造,制作了可移动日晷,通过长达一天的实验,他们在日晷底盘中的相应位置做好了整点时间标志。
自己做的日晷,真的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时间吗?
带着这样的疑问,孩子们在下午户外活动候,将自制日晷带到操场,并约定今天不用音乐提醒,而是通过观察日晷来判断游戏结束的时间。实验结果发现,日晷的真的可以告诉人们时间!孩子们再次感叹古人的智慧。
孩子们自制净水器。受访者供图
张雪门行为课程理念指出:“儿童经验的积累是按照一定步骤和顺序的:首先是搜求经验;然后通过多次接触之后稳固经验;最后改造经验。经验的改造应是不息的、经验应被改造得更加宽广和自由,才能使儿童在应付环境变化时更加得心应手。”
日晷项目活动是该园科学启蒙教育中的项目化游戏缩影,孩子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奇妙发现和探索,比如一起制作各色泡泡器,发现泡泡产生的秘密;自制净水器,探索过滤、净化的奥秘;在皮影戏游戏中,探索影子成像的科学原理。
在诸多游戏实践中,孩子们不断搜求、稳固自己的科学经验。
据介绍,该幼儿园从2017年开始进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,基于幼儿的兴趣,聚焦幼儿科学学习的关键经验,开发了14个科学主题,并通过生活活动、游戏活动、项目活动、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途径来实施,以激发幼儿科学学习的兴趣,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,学会科学方法,培养科学精神。
探索泡泡产生的原理。受访者供图
打造立体式科探环境
让环境做孩子的“第三位教师”
张雪门先生认为,环境作为第三位教师,其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;另一方面,环境的建构能够引发儿童新的需要,即环境具有引导作用。
走在慈溪市浒山街道实验幼儿园里,多处可见色彩斑斓的科学游戏设施,孩子们开心地游走其间。
孩子们在传声筒前游戏。记者 张培坚 摄
基于园所条件,该幼儿园打造了立体式科探环境,利用户外自然环境,设置大型科探装置。如在草地中设置透明的虫虫爬行管道,引发幼儿对各种虫子爬行状态的观察;自主设计和建造了立体式日晷,便于幼儿观察和探究一日之中光照位置的变化与影子长短、方向之间的关系;打造“多彩影子”观察区,让幼儿沉浸式感受影子在色彩、造型等方面的奇妙变化。
户外大型科探装置。记者 张培坚 摄
这些科探装置将孩子们常见但可能会忽略的一些现象或事物放大,自然呈现在他们面前,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。
除了户外大型立体式科探环境,该幼儿园还积极创设室内科探游戏区,围绕某一科学主题,提供连续性探索材料,串联幼儿的科学经验。
比如,对“影子”进行探索时,老师们在建构区提供幕布和照明装置,让幼儿搭建各种作品,创造造型多变的影子;在美工区幼儿制作皮影,和伙伴合作表演;在科学区设置“黑色小屋”,和孩子们一起制造影子,探究影子的大小、颜色、方向的变化;在表演区,探索身体的动作变化所产生的奇妙影子;在语言区,阅读“影子”相关绘本……在各个区域中将“影子”的经验渗透其中,激发幼儿的探究欲。
户外大型科探装置,孩子们在玩光影。受访者供图
在一系列科学游戏探索中,家长们惊喜地发现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。
大四班孙珞欣小朋友的妈妈说,有一次家里冰箱结了厚厚的冰,爸爸妈妈拿着铲子想要把冰除掉。这时孩子说:“不用这么麻烦,只要在这些冰上撒点盐和酒它们就会融化了。”说着她就动手拿来了材料,不一会儿这些冰真的就融化了。“我们实在是太惊喜了,没想到孩子把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,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。”这位妈妈感叹。
户外大型科探装置,孩子们在玩光影。受访者供图
专家点评
张晗: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主任、学前教育学专业博士, 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,江苏省课程游戏化视导专家
幼儿科学学习是做科学的过程,所以要支持幼儿“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”“自己能想的事情自己想”。慈溪市浒山街道实验幼儿园抓住幼儿科学学习的基本逻辑,探索出了有效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。
1.立足“真实性”的问题,生发持续化的探究活动。
幼儿在阅读中对“日晷如何计时”产生兴趣,结合自然中太阳转动现象,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契机,开展持续、深入项目化探究。过程中幼儿怀着好奇,自主调查了解日晷构造,合作收集各种材料尝试自制日晷,不怕困难,坚持完善日晷的制作,最后欣喜于自制日晷成为计时器。基于兴趣、围绕问题不断“做有价值的事情”,迁移已有经验,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探究兴趣。
2.创设“有准备”的环境,引发有意义的科学学习。
不论是户外趣味化的影子装置、虫虫爬行管,还是室内多样化的科学探索材料,都将某一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发展价值与教育策略融合于环境之中,诱发幼儿与环境中人事物的交互作用,最大限度地实现张雪门先生所说的“使环境具有引导作用”,引发幼儿有意义学习与有效发展。
记者 马亭亭/文 张培坚/摄
【本文转载于媒体账号(https://ypstatic.cnnb.com.cn/yppage-share/news/share/news_detail?newsId=672d8b57e4b0fc41d6b51173&modeType=0)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作为本账号立场。】